6月14號的凌晨4點,汗水早已浸透了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駐印尼項目隊員高佩毅的工裝,粘膩地貼在背上,印尼南加里曼丹島礦井深處特有的悶熱空氣裹挾著煤塵,每一次呼吸都鼓噪著耳膜,粗糲又沉重。但是,看著中印兩國的同行們熟練地操作著西安研究院研發(fā)的定向鉆機進行施工,精準控制著鉆頭在煤層中穿行,電腦屏幕上清晰的鉆孔軌跡圖映照在他們專注而黝黑的臉龐上,一股強烈的成就感瞬間沖散了他所有的疲憊。西安研究院四人技術團隊,歷時一個月的鏖戰(zhàn),終于圓滿完成了這項意義重大的海外技術培訓任務。
一個月前,他們懷揣著使命與一絲對未知環(huán)境的忐忑,踏上了這片赤道附近的土地。將西安研究院的定向鉆探系列設備與技術,教授給印尼南加這座年產千萬噸級別煤礦的技術團隊。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服務,也是積極響應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將“中國智造”推向世界舞臺的生動實踐。
縱然困難重重,團隊的信念依然堅定。到礦伊始,他們就制定了詳盡的分階段培訓計劃。除了日常入井帶班傳授鉆機操作和施工,4人小組還按照各自技術優(yōu)勢進行了分工協作:有人側重理論講解,深入淺出地剖析定向鉆進原理、軌跡控制、隨鉆測量系統(tǒng)(MWD)的應用;有人負責培訓技術人員鉆孔軌跡設計和圖紙應用;有人專注實操培訓,手把手指導印尼工程師進行設備組裝、參數設置、常見故障排除;還有人負責安全規(guī)程和設備維護保養(yǎng)的要點傳授。他們充分利用井下有限的空間和寶貴的作業(yè)時間窗口,一遍遍演示,一次次糾偏。
現實往往遠比想象更具挑戰(zhàn)。南加里曼丹的熱帶氣候給了他們一個“下馬威”——礦井內外的持續(xù)高溫高濕,如同巨大的蒸籠,汗水從未干過,安全帽下的頭發(fā)總是如水洗一般。更嚴峻的是,駐地周邊時有發(fā)生的登革熱疫情,壓力如山般時刻壓在心頭。他們嚴格遵守防疫措施,互相提醒防蚊,備足藥品,始終緊繃防疫的弦。語言溝通是另一道必須跨越的鴻溝,雖然配備了翻譯,但就復雜的設備原理講解、專業(yè)術語的精確傳遞和突發(fā)狀況的即時溝通而言,依然有不小的考驗,反復確認一個手勢、一張圖紙,成了工作常態(tài)。
溝通中,他們摸索出一套獨特的“技術語言”——實物、圖紙、手勢、簡單的英語單詞加上翻譯的關鍵協助,確保關鍵信息零誤差傳遞。印尼工人們學習熱情高漲,他們驚嘆于西安研究院定向鉆機強大的動力、精準的控制系統(tǒng)以及復雜地質條件下穩(wěn)定的施工能力。看到他們從最初的生澀操作,到逐漸掌握要領,最終能獨立完成設定軌跡的定向鉆孔施工,那份由陌生到熟練的轉變,他們由衷感到這是對西安研究院技術能力和教學成果最直接的肯定。
當390米全煤鉆孔驗收完美結束,印尼方技術負責人緊緊握住項目小組成員的手,眼神中充滿了真誠的贊賞:“太出色了!你們的設備非常先進、可靠,性能遠超我們之前使用的。更重要的是你們的技術團隊專業(yè)、耐心、負責,毫無保留地教會了我們真正的核心技術。這為我們煤礦的瓦斯治理和地質保障帶來了革命性的提升!”
這一刻,所有的汗水、所有的艱辛都化作了滿足和自豪。仿佛交付的不是設備,而是信任與尊重。
走出礦井,赤道上的陽光依然熾烈,但他們的心情無比輕松暢快。這次項目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,依托“一帶一路”的廣闊平臺,西安研究院自主研發(fā)的煤礦井下鉆探裝備與技術,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服務,贏得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全球市場的廣泛認可。四名西安研究院的技術工程師,在異國的礦井深處,用專業(yè)和汗水,為“中國智造”的金字招牌增添了閃亮的一筆。
“這趟旅程有艱辛有汗水,但滿載榮光,它將永遠在我們的記憶里閃爍!备吲逡氵@樣回顧這次國際技術交流。